288563.com  > 专题活动  > 扶贫攻坚战

林业扶贫:生态扶贫的吕梁实践

设置字体大小:【 】 【打印】 【页面调色板  发布时间:2018-04-11


荒山增绿 群众增收

--生态扶贫的吕梁实践



吕梁市干部群众踊跃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建设生态吕梁。 刘生锋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吕梁市坚持在"一个战场"上同时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个攻坚战",创新合作社造林机制,使植树造林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和生计有机统一、增绿和增收互促双赢的生态脱贫路子。
  实施三个全部--
  把脱贫攻坚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为了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实现生态有效改善、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突出实施了三个全部:宜林荒山荒坡全部绿起来,吕梁市现有宜林荒山荒坡330万亩,2017年完成造林105万亩,剩余225万亩用两年时间全部完成绿化。25度以上陡坡耕地全部退下来,全市现有25度以上陡坡耕地230万亩,2017年实施退耕还林81万亩,11万贫困群众直接获得转移性收入,2019年实现应退尽退,全部还林还草。山庄窝铺全部搬出来,全市共有"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深度贫困自然村793个、涉及11.6万人,计划用3年时间全部搬迁出来,目前已启动搬迁574个村、7.3万人。对搬迁出的旧村实施生态修复,实现人退绿进、村出林入。脱贫攻坚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使全市生态效益不断显现,脱贫攻坚扎实推进。近3年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全市已有3万贫困人口实现生态脱贫。2017年9月25日-26日,全国林业扶贫现场观摩会在吕梁召开,给予吕梁国家储备林建设试点、三北工程退化林分改造试点、易地移民搬迁退耕还林试点、林业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区"三试点一示范区"优惠政策。
  规范四个环节--
  创新贫困群众直接参与生态建设的造林机制
  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促进生态扶贫的意见》,规范合作社运行,助力脱贫攻坚。突出抓了四个环节:在合作社组建上。由能人大户牵头、专业公司改造,组建扶贫造林护林合作社,要求入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占60%以上,市县林业部门培训合格后核准发放资质。目前,全市共组建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1008个,吸纳社员24760人,其中贫困社员18784人,占75.8%,实现了造林重点区域村村都建有合作社。在工程承揽上。贫困县造林绿化任务全部采用议标方式,明确议标程序和办法,乡镇统一组织,优先安排当地有资质的合作社承揽。2017年全市共有956个合作社通过议标承担造林任务96.3万亩,涉及贫困社员19648人,人均可增收6000元以上。岚县会里村的贾引明老人,60多岁没成家,加入合作社一年挣了近万元,还娶了老伴,逢人就说种树好、合作社好。在收益分配上。规定造林项目总投入的45%以上用于劳务支出,按人均年造林35亩以上计算,贫困社员年收入不低于4000元。合作社年度利润的60%再按社员投劳情况进行分红,40%按社员入股比例分红。临县李家湾林密合作社41名社员,34人是贫困人口,2017年造林1000多亩,入股分红人均3800元,务工收入人均6000元。这个办法很受贫困群众欢迎。在造林资金保障上。除国家、省每亩造林800元补助外,实行政府担保、全额贴息,支持社员通过小额信贷,带资入社,给予5%的收益,进一步提升合作社造林的资金保障能力。2017年,全市用于造林绿化资金达到20亿元,其中国家、省级工程项目资金8亿元,市县两级财政筹资12亿元,是2016年的2.5倍;已有37个合作社、164户贫困户贷款817万元入社。
  在此基础上,创新引深合作社造林机制,探索开展了林地经营权量化入股合作社或造林企业的试点,贫困群众"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贫困户变股东",在增绿中获得林业资产收益。岚县蛤蟆神村实施退耕还林2254亩,农户在享受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政策的同时,委托村集体持股,把林地经营权量化入股造林企业,种植优质沙棘,每年获得不低于经营利润6%的分红,入股群众组建造林合作社,参与企业造林、管护,实现了收入的倍增。
  推进五大工程--
  让群众切身感受绿水青山的"含金量"
  积极调整优化林业结构,延伸林产业链条,让更多从传统耕作中走出来的农民参与到林产业发展增收中来,使生态经济成为推进精准脱贫的新产业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增长点。重点推进五大林产业增收工程:
  经济林提质增效增收工程。红枣、核桃是吕梁市的特色主导产业,全市现有红枣158万亩、核桃300万亩,覆盖全市9.7万户贫困户、27万贫困人口。但重造轻管、质量不优、效益不高,为此,吕梁市政府大力实施60万亩红枣、140万亩核桃林提质增效,连续三年每年每亩补助200元,目前已实施标准化管理95.7万亩,高接换优5.2万亩,亩均增产20%以上,增收效果明显。中阳县下枣林乡依托厚通养殖公司3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推广施用有机液体肥料,打造有机核桃基地3万亩;暖泉镇与山西康硒大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广使用富硒肥料,打造富硒核桃基地3万亩。
  特色林产品增收工程。挖掘生态产业潜力,培育现代功能性林产品。全市发展以油用牡丹、连翘、沙棘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20万亩,一批林菌、林药、林禽、林蜂产业迅速兴起,交口县食用菌、石楼县养蜂业、方山县中药材等初具规模。石楼县在团中央帮扶下,打造"甜蜜网事"蜂蜜品牌,服务蜂农260户、发展1.2万多箱蜜蜂,直接带动183户贫困户增收230多万元。石楼县裴沟乡曹家峪、刘家洼、穆家洼三村连片整流域治理工程,实行跨行政村实施,形成了新旧工程相连、荒山耕地统筹、生态经济兼顾的生态经济型综合治理示范工程,总面积达到万亩以上,栽植单季槐3000亩、油用牡丹3600亩、玉露香梨1000亩、苹果400亩、核桃1000亩。
  生态旅游增收工程。积极把造林绿化与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等有机结合,打造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离石区信义镇归化村,发展生态休闲乡村旅游,群众自演"沟梁上的土圪垯"实景剧,让游客切身体会农耕民俗文化,2017年国庆期间吸引游客15万余人,实现旅游收入900多万元。交城县依托庞泉沟良好生态环境,发展了27个生态旅游扶贫项目。目前,全市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6400多名贫困人口直接受益。
  光伏生态产业增收工程。利用光照较为充足的自然优势,采用牧光互补、农光互补等形式,对废弃矿山、采煤沉陷区进行生态修复治理,发展光伏生态产业。目前,第一批89个68.95MW的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涉及贫困村村集体实现"破零",13790户可通过公益性岗位、奖励补助、困难资助等方式受益。
  森林管护就业增收工程。让合作社造林后继续承揽森林管护项目,新增林地全部聘用贫困劳力管护。全市森林管护员已调整到6348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管护员4896人,占管护员总数的77%,人均年工资7000多元。
信息来源:山西日报 | 责任编辑:288563.com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