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8563.com  > 林业产业

林果业带来绿色财富

设置字体大小:【 】 【打印】 【页面调色板  发布时间:2017-12-29


 
  河北临城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该县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以薄皮核桃为主的林果业,种植优质果品1.72万公顷,年产果品50万吨,林果总收入达21亿元,相当于全县总人口人均有1万元的果品收益。
  正是"猫冬"季节,可太行山东麓河北临城县李家村的山场上却热闹异常。核桃种植大户郭兴华正带着雇佣的几十名村民为他的700亩核桃树施有机肥,为果树过冬贮存养分。郭兴华说:"这核桃树可是俺们的摇钱树。一年下来,光卖核桃就收入40多万元,这在以前可是不敢想呀!"
  郭兴华所在的李家村是该县依靠核桃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村子之一。
  改善硬件,夯实产业基础
  临城是个矿产资源型县。新形势下,"剥山皮、掏山洞"的拼资源老路走入死胡同。该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将全县1400家矿山资源类企业和加工摊点全部关停。但今后如何发展?重新审视资源,临城人决定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大力发展以薄皮核桃、优质苹果、板栗为主的林果业,誓将荒山秃岭变成绿色山岭,实现向绿要富。
  然而,要种植果树,要让果品出山,没有通畅道路和水利设施不行。为此,该县将脱贫攻坚的"头板斧"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他们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支持,整合水利、开发、林业、扶贫等支农项目资金,在项目区、贫困村掀起了平整土地、修筑道路、完善水利设施等项目工程建设热潮。
  李家村位于临城西部深山区,全村117户人家中,贫困户就有105户,耕地面积240亩,山场面积6020亩。"偏僻闭塞、山多地少、致富无门、穷乱差"曾是这个小山村的真实写照。2010年,村党支部书记李贵洲迎难上任。之后的几年里,李贵洲多方协调,千方百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该村先后投资近千万元,硬化村内外道路2.8公里,新修通山道路2公里;新修拦水坝15座,蓄水池10个,增加蓄水约3万立方米。路通了,山上有水了,山场治理开发的成效日益显著:全村共发展薄皮核桃4500亩,去年,随着核桃进入盛果期,村民人均收入由2010年的1000元出头一下子涨到8000多元。
  "改善基础设施是补齐扶贫短板的重中之重。只有夯实了硬件基础,才能保证扶贫产业做大做强。"临城县副县长张平全说,近年来,该县积极争取路网改造项目,县内的临梁线、京港澳高速连接线、红旗大街南延等主要道路先后竣工通车,初步构建起"六纵六横"的交通网。县里每年整合各级财政资金2000万元,加快推进农业园区、农业项目基地、贫困村村道硬化、水利设施、农电保障等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硬化贫困村道路500余公里,完成饮水安全工程92个村,受益8万余人,34个贫困村实现沥青(水泥)路、自来水、动力电、乡村客车、网络宽带"五个全覆盖"。
  创新机制,让荒山变绿
  "扶贫攻坚工作不能一个模子,要坚持因地制宜,多种扶贫模式相结合。"邢台市委常委、临城县委书记宋向党说。
  地处该县郝庄镇西北部的皇迷村,曾经是个满眼贫瘠矿山、经济发展严重落后的穷僻村子。过度开采造成了严重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为了保护家园、整合资源,村民痛定思痛,决定护山养山。2011年,经所属乡镇各部门协助,皇迷村关停了17处开采点,规范了开采秩序,从铁矿企业处争取到800万元的补偿金。
  "我们用补偿金将村里承包出去的山地重新整合,梯度开发荒山7000余亩,又与临城县锞源公司合作,村集体以山场入股,获利后按照60%的占股分成。"村党支部书记王振朝说,"村民有土地,但是缺乏资金和能力。我们就把土地'打捆',交给有能力有资金的人去经营。"这样村民不仅有分红,妇女和老人还能在家门口就近打工。
  "皇迷村这种'村企联合开发,引入工商资本,按股投入分配'的模式,是我们县贫困村依靠山场治理开发、脱贫致富的模式之一。我们称为'五龙模式'。此外,全县还形成了政府项目支持,集体土地流转,农户反租倒包的'围场模式';龙头企业引领,集中连片推广,经济收益共享的'绿岭模式';旅游市场驱动,农户自主开发,生态经济互赢的'金三角模式';集体投资,企业运作,群众受益的'南沟模式'等。"该县县长焦朝君说。
  "按照因地制宜原则,我们在山区、丘陵、平原等区域大力推行这5种综合开发扶贫模式,吸纳贫困户以土地、山场等入股当股东,种植核桃、苹果、寿桃、小杂粮等,并将上级扶贫项目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村、贫困户,使贫困群众拿租金、分股金、挣薪金。"焦朝君说,目前,已形成了"户户有项目、村村有产业、乡乡有特色"的精准扶贫格局,带动全县近万人脱贫致富。
  科技支撑,提升农产品含金量
  "树高控制在2.8米左右,便于果实成熟后采摘;树形要上边小,下边大,便于通风透光......"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眼前说起核桃树管理头头是道的米如僧原本只是该县郝庄镇一个普通农民。自从5年前种上核桃,每次技术员来培训或者村里组织出去参观学习,他都积极参加。现在的他已经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土专家","一般的核桃种植管理问题都能解决"。
  "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动力之源。"宋向党说,临城县在发展现代农业,尤其是薄皮核桃产业过程中,以技术研发、推广为重点,创新机制,调动县内外科研力量,突出生产一线,向科技要效益,集中力量把薄皮核桃产业做特、做优、做大、做强,为农民致富加速。
  十几年来,临城县委、县政府围绕薄皮核桃的栽培和加工,与河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20余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密切合作关系,聘请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对临城县薄皮核桃产业进行科技攻关、技术指导、技术服务,使核桃系列深加工技术、果草畜立体种养技术等20余项先进的核桃栽培、加工标准化生产技术在临城示范推广。
  "普通薄皮核桃每亩产量200斤,绿岭1号薄皮核桃每亩产量可达400到500斤;普通薄皮核桃每斤卖五六元,绿岭1号薄皮核桃每斤卖12元。一亩收入就差四五倍哩!"在石城乡安上村,核桃种植大户杨祥和跟记者算了一笔科技账。
  "在加大研发力度的同时,我们还加快县乡村三级林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通过配备高素质人才、专业人员,为农户提供各个环节的技术服务与指导,提高广大种植户的科学管理水平。"临城县科技局负责人马玉芳说,该县编印了多种果树实用技术手册,无偿提供给果农,并通过集中授课、基地观摩、现场指导等形式,对种植户进行专业培训,年可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使先进适用的管理技术得以推广普及。
  龙头带动,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走进临城县绿岭公司的核桃种植基地,成方连片的核桃林一眼望不到边,树下柴鸡悠闲地觅食,蓝天白云如同一张油画。
  曾经,这里是荆棘密布、只有野狐出没的荒岗秃岭。
  15年前带领员工披荆斩棘,历经磨难,把荒山变成绿岭的高胜福向记者介绍绿岭果业公司:全国唯一一家集优质薄皮核桃品种繁育、种植、研发、深加工和销售以及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化大型企业,也是唯一一家以核桃产业为基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企业。在绿岭公司的带动下,临城县共发展薄皮核桃23.5万亩,涉及8个乡镇的138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85个,贫困户6000多户,建成了北方区域面积最大的薄皮核桃生产基地,企业总收入达4.4亿元。薄皮核桃已成为临城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绿岭公司采用"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带领百姓致富,目前,仅临城一县核桃总面积就达30多万亩,吸纳全县30%的劳动力和50%的流转土地,带动农户4万多户,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在绿岭庄园核桃综合深加工车间,大园区、小业主的核桃树管理模式解决了农村闲散劳动力问题,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
  "除了绿岭公司,县里还涌现出了绿蕾、绿森等一批绿色龙头企业,培育出了乔家庄村喜康薄皮核桃合作社、南孟村雁喜岭农业合作社等诸多专业合作组织。这些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了全县林果产业的大发展,吸纳了全县上万农户加入,加快了农户脱贫致富的步伐。"张平全说。(记者 雷汉发 通讯员 赵英丽)

信息来源:经济日报 | 责任编辑:288563.com管理员